一、 中药有效成份的研究
1、 单味药的研究
2、 中药炮制的研究
3、 中药复方的研究 中药化学研究在中药研究中的作用
4、 中药制剂的研究
附注:“砒霜”的分析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中药的研究包括:
中药化学
中药药理
中药临床
二、 中药研究密切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
1、 坚持“从中医药中来,回到中医药中去”的基本原则,从继承中求发展,即立足于中医药理论,在整体研究过程中体现中医理论并对其作出深度的阐述。中医的发展与创新,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与累积。运用现代科技研究中药的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目的是进一步结合中医药理论体系,按中药的特点和规律来研究,阐述中药的疗效及不断拓展的空间。如:用现代血液流变学指标研究活血化瘀的分析,按中医清热解毒观点结合微生物学研究清热解毒药。结合虚寒症中医模型研究温补壮阳药等。“世界科技史”李约瑟说:“世界医学走的路将来要走到中医那里。”
2、 对药物性味的认识是中医制方的基础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理论以及中药的采集、炮制、制剂的配伍应用等各个环节,是从中医药实践和中药材生产检验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中医药的研究不能脱离中医理论而应互相结合进行,掌握药物的配伍和用量上的技巧,以“辩证论治”为原则,“诊”“治”“药”环环相扣,一丝不可疏忽。
三、中药研究以现代科学方法为手段
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来研究中药,给与现代科学的阐述,发现新的规律性内容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以“老年性痴呆症”为例分析。
基础医药研究的深入,进一步阐明了起着调节作用的微量物质---神经介质、激素、受体等在生命中的作用,将化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应用于中医的研究,必然会发现毒性低、疗效高、选择性强的有效成份。
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不断融合各学科先进思想、技术,不断创新的历史。对中药标准化及质量监控,中药饮片、剂型的革新,疾病(病症)诊断与疗效的国际化标准,疾病发展不同阶段,中医药技术介入指征和干预方法,中医药理论与技术的规范和评估都需要同仁们不断努力、充实和完善。
附注:砒霜(三氧化二砷)资料白血病
自50年代以来曾使用含砷化合物——中药雄黄治疗白血病,早幼型粒细胞性白血病,因西药治疗无效。
实验证明雄黄能缓解病人的症状,能使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数目显著下降,有的甚至达到正常。
雄黄中主要成份为一硫化二砷(AS2S2),也有三氧化二砷(AS2O3)。
七十年代在民间中医用砒霜轻粉、蟾酥治疗淋巴结核,经过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砷制剂治疗白血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要发挥老中医的专长,汲取他们在长期时间中累积的宝贵经验,同时还应重视西学中在沟通中西医间所起的桥梁作用。事物在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
(AS2O3)砒霜治疗白血病不能说已达到最佳境界。随着治疗病例的增加,应用范围的扩大,现观察到长时间应用AS2O3有出现慢性砷中毒的趋势和产生第二种肿瘤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AS2O3治疗白血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例如应用有机砷化合物替代无机砷(现有914,606)无机砷与有机砷交替聊合作用。
附注:对活血化瘀的分析
活血化瘀是个很广泛的中医概念,存在于很多方面的治疗中,也是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活血化瘀”方药对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功能、血小板功能、血凝状态、血栓形成及血液动力学、调节血脂等方面的作用机理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已深入到细胞学和分子学的研究阶段。
一、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是位于血管内膜表面,对于血流和血管平滑肌之间的单层扁平细胞。七十年代陆续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分泌功能以来,对内皮在血管舒缩功能和心血管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倍受重视。目前已知血管内皮损伤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型术后再狭窄的始动因素,内皮损伤后血管收缩因子与舒张因子之间平衡失调是引起和加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因此近年提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新概念,血管保护功能,强调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内皮脱落,由于内皮脱落后,大量内皮细胞脱落进入血循环,使循环内皮细胞数目增多,检测循环内(CEC)数目成为活体内衡量内皮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临床发现,冠心病患者CEC数量显著增加,而且伴有血浆内皮素(ET)含量升高,说明冠心病患者存在广泛的内皮损伤及细胞功能改变。
ET的过量释放可引起冠状动脉强烈痉挛而致心肌缺血。一氧化氮可以拮抗ET的生物效应。NO/ET生物平衡是内皮细胞调节局部血流灌注的主要机制。配伍恰当的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明确保护皮损伤的作用。
经中药粹取制品“舒心宁”、“宽心平”治疗后,ET水平明显下降,降钙素基因相关(CGRP)升高,表明该组合配方可抑制内皮素的过量释放,减轻内皮素对血管和心肌组织的损伤。对158例血淤胸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治疗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研究提示血瘀胸痺症的内皮功能受损,NO(一氧化氮)下降,“舒心宁”、“宽心平”可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增加NO释放,改善修复内皮功能,以缓解治愈。治疗后,检测表明循环内皮细胞(CEC)和水浆内皮(ET)水平明显降低,过氧化物MDA显著下降,表明“舒心宁”、“宽心平”对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保护血管内皮、抗脂质过氧化损伤。
二、 抑制平滑肌细胞异端增殖
血管平滑肌细胞(Vessel Smooth muscle cell. VSMC)正常情况下位于血管中膜,是血管中层的细胞成分。VSMC由中膜迁移到内膜下间隙异端增殖造成纤维斑块。增殖的VSMC可以合成和释放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可聚集脂质形成肌源性泡沫细胞,并能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近十年来随着细胞培养技术和相关研究手段日益成熟,利用培养的VSMC可以直接观察各种条件下VSMC生长情况,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生长调节分子对VSMC影响及中西药物的干预作用等,研究显示“舒心宁”、“宽心平”的活血化瘀成份有抑制平滑肌异常增殖作用,减轻内膜肥厚,防止血管再狭窄的作用。
三、 影响生长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细胞生长的多物质。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所设计的细胞黏附、移行、转化增殖等病理过程,均受到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活血化瘀复方“宽心平”可使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A键mRNA表达明显下降,影响生长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能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而抑制细胞的病理性增殖。
四、 调控原癌基因表达
近年来发现原癌基因不仅与癌症发生有关,而且在生理状态下可调节机体细胞内讯息的传运。编码某些与细胞生长相关的关键性调节蛋白,活血化瘀可影响原癌基因表达抑制VSMC增殖。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的细胞分子学机制十分复杂,其药理的基础设计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和迁移;抑制或减轻过氧化操作,影响生长调节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调节原癌基因表达等,在多个环节上干预动脉粥样硬 化形成。对这些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对中医药从细胞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的阐述,必定推动活血化瘀药理理论的发展。